首页 / 中药 / 赤石脂

赤石脂

好东西
发布时间:

赤石脂

名称:赤石脂

赤石脂为硅酸盐类矿物多水高岭石族多水高岭石,主含含水硅酸铝。采挖后,除去杂质。本品为块状集合体,呈不规则的块状。粉红色、红色至紫红色,或有红白相间的花纹。质软,易碎,断面有的具蜡样光泽。吸水性强。具粘土气,味淡,嚼之无沙粒感。

药物简介

药名:赤石脂

别名:赤符、红高岭、赤石土、吃油脂、红土

汉语拼音:chi shi zhi

英文名:Halloysit,Red Halloysite

赤石脂归经:脾;胃;心;大肠经

功效分类:收涩药;生肌药

炮制方法:煅石脂:拣净杂质,碾成细粉,用醋和匀,搓条切段,晒干,置坩埚内,在无烟的炉火中煅红透,取出,放凉;赤石脂,研如粉,新汲水飞过三度,晒干用。

性味:甘;涩;酸;温;无毒

功效:涩肠;收敛止血;收湿敛疮;生肌

考证:出自《神农本草经》。

科属分类:铝化合物类

拉丁文名:Halloysitum Rubrum

主治:久泻;久痢;便血;脱肛;遗精;崩漏;带下;溃疡不敛;湿疹;外伤出血

生态环境:主要产于岩石的风化壳和粘土层中。

采收和储藏:挖出后,选择红色滑腻如脂的块状体,拣去杂石、泥土。

药材资源

赤石脂为不规则的块状,大小不一。表面粉红色、红色至紫红色,或有红白相间的花纹,光滑如脂。质细腻,易砸碎,断面平滑,吸水性强,用舌舔之粘舌。有泥土气,味淡。以色红,光滑细腻,易碎,舌舔之粘性强者为佳。

主要产地有辽宁、内蒙古、河北、山西、陕西、甘肃、山东、江苏、安徽、浙江、江西、福建、河南、湖北、湖南、广东、四川等地,西藏羊八井也有分布。

药理作用

赤石脂内服能吸着消化道内有毒物质及食物异常发酵的产物等。对发炎的胃肠粘膜有局部保护作用,并对胃肠道出血有止血作用。赤石脂20、40g/kg灌胃,可缩短小鼠(毛细管法)凝血时间和大鼠血浆复钙时间,对ADP诱导的兔、大鼠血小板聚集和小鼠体内ADP诱导的血小板血栓形成均有抑制作用。

功用主治

涩肠,止血,收湿,生肌。治久泻,久痢,便血,脱肛,遗精,崩漏,带下,溃疡不敛。

①《本经》:“主黄疸,泄痢,肠澼脓血,阴蚀下血赤白,邪气痈肿,疽痔恶疮,头疡疥瘙。”

赤石脂②《别录》:“主养心气,明目,益精,疗腹痛泄澼,下痢赤白,小便利,及痈疽疮痔,女子崩中、漏下、产难、胞衣不出。”

③《药性论》:“补五脏虚乏。”

④《日华子本草》:“治泻痢,血崩带下,吐血衄血,并涩精淋沥,安心,镇五脏,除烦,疗惊悸,排脓,治疮疖痔瘘,养脾气,壮筋骨,补虚损。”

⑤《珍珠囊》:“固脱。”

⑥《纲目》:“补心血,生肌肉,厚肠胃,除水湿,收脱肛。”

⑦《本草汇言》:“渗停水,去湿气,敛疮口,固滑脱,止泻痢肠澼,禁崩中淋带。”

化学成分

赤石脂主要成分为水化硅酸铝,尚含相当多的氧化铁等物质,其组成如下:硅42.93%、铝36.58%、氧化铁及锰4.85%、镁及钙0.94%、水分14.75%。赤石脂与高岭土极其相似,事实上赤石脂在150~200℃,尚余二分子的水时,即成高岭土。普通的赤石脂是带红色的,但由于它所含氧化铁、氧化锰的多寡,故颜色可从白、灰,以至青绿、黄、红、褐等色;而高岭土则比较纯粹,故多为白、灰色。 赤石脂-药材鉴定

性状鉴别

基本性状

本品为块状集合体,呈不规则块状,表面局部平坦,全体凹凸不平。浅红色、红色至紫红色,或红白相间呈花纹状。土状光泽或蜡样光泽;不透明。体较轻,质软,用指甲可刻划成痕;断面平坦,具蜡样光泽。吸水力强,舐灾害粘舌。微有粘土气,味淡,嚼之无沙粒感。以色红、光滑细腻、质软、易断、吸水力强者为佳。

显微鉴别

透射偏光镜下:薄片中无色透明,微带黄褐色。结晶极细,一般偏光显微镜的放大数倍根本不能分辩其晶粒界限;低负突起或低正突起,很不明显。干涉色很低。几乎似均质体。当用电子显微镜观察,多水高岭

石呈棒状集合体。

化学鉴定

(1)取本品1小块(约1g),置具有小孔软木寒的试管内,灼烧,管壁有较多水生成,小块颜色变深。(检查结晶水)

(2)取本品粉末约1g,置瓷蒸发皿中,加水10ml与硫酸5ml,加热至产生白烟,冷却,缓缓加水20ml,煮沸2-3min,滤过,滤渣为淡紫棕色,滤液显铝盐的各种反应。

(3)取上述滤液1ml,加亚铁氰化钾试液,即发生深蓝色沉淀。(检查铁盐)

矿物形态

赤石脂多水高岭土,单斜晶系。很少成结晶状态,多数为胶凝体。白色通常染有浅红、浅褐、浅黄、浅蓝、浅绿等色。新鲜断面具蜡样光泽,疏松多孔的则呈土状光泽。有平坦的贝壳状断口。硬度1~2。比重2.0~2.2,随水分子的含量而有变化。性脆。可塑性强。有土样气味,致密块状者在干燥时可裂成碎块。主要产于岩石的风化壳和粘土层中。

药物选方

①治少阴病下利脓血者:赤石脂一斤(一半全用、一半筛末),干姜一两,粳米一升。上三味,以水七升,煮米令热,去滓,温服七合,内赤石脂末方寸匕,日三服,若一服愈,余勿服。(《伤寒论》桃花汤)

②伤寒服汤药,下利不止,心下痞鞕,服泻心汤已,复以他药下之,利不止,医以理中与之,利益甚,此利在下焦:赤石脂一斤(碎),太乙禹余粮一斤(碎)。上二味,以水六升,煮取二升,去滓,分温三服。(《伤寒论》赤石脂禹余粮汤)

③治大肠寒滑,小便精出:赤石脂、干姜各一两,胡椒半两。同为末,醋和丸梧子大。空心及饭前米饮下五、七十丸。(《本草衍义》)

④治小儿疳泻:赤石脂杵罗为末如面,以粥饮调半钱服。或以京芎等分同服。(《斗门方》)

⑤治痢后,躽气下,推出肛门不入:赤石脂(拣去土)、伏龙肝各等分。上为细末。每用半钱敷肠头上,频用。(《小儿药证直诀》赤石脂散)

赤石脂⑥治妇人久赤白带下:赤石脂一两,白芍一两,干姜一两(炮裂,锉)。上药捣细罗为散。每于食前,以粥饮调下二钱。(《圣惠方》)

⑦治血痔下血至多:赤石脂、白矾(烧令汁尽)、龙骨各一两半,杏仁(汤浸,去皮、尖、双仁,炒,研)一百枚。上四味,捣罗为末,炼蜜丸如梧桐子大。空心枣汤下二十丸,日再,以差为度。(《圣济总录》赤石脂丸)

⑧治小便不禁:牡蛎(白者)三两,赤石脂三两(捣碎)。上同研匀,酒煮面和丸如梧桐子大。每服十五丸,空心,盐汤送下。(《普济方》牡蛎丸)

⑨治心痛彻背,背痛彻心:赤石脂一两,蜀椒一两。乌头一分(炮),附子半两,干姜一两。上五味,末之,蜜丸如悟子大。先食服一丸,日三服,不知,稍加服。(《金匮要略》赤石脂丸)

⑩治痰饮盛,吐水无时节,其源为冷饮过度,遂令痼冷,脾胃气羸,不能消于食饮,食饮入胃,皆变成冷水,反吐不停者:赤石脂三斤,捣筛为散,服方寸匕,日三,酒、饮并可下之,稍稍渐加之三匕,服尽三斤。(《千金翼方》赤石脂散)

⑾治反胃:赤石脂一升(好腻无砂者),捣罗研,以蜜和丸,如梧桐子大。每日空腹,以生姜汤下十丸,加至二十丸。(《圣惠方》赤石脂丸)

⑿治外伤出血:赤石脂八份,五倍子六份,松香六份。共研细末,撒于伤口,加压包扎。(内蒙古《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》)

各家论述

1.《神农本草经》:主黄疸,泄痢,肠僻脓血,阴蚀下血赤白,邪气痈肿,疽痔恶疮,头疡疥瘙。

2.《名医别录》:主养心气,明目,益精,疗腹痛泄僻,下痢赤白,小便利,及痈疽疮痔,女子崩中、漏下、产难、胞衣不出。

3.《药性论》:补五脏虚乏。

4.《日华子本草》:治泻痢,血崩带下,吐血衄血,并涩精淋沥,安心,镇五脏,除烦,疗惊悸,排脓,治疮疖痔痿,养脾气,壮筋骨,补虚损。

5.《珍珠囊》:固脱。

6.《本草纲目》:补心血,生肌肉,厚肠胃,除水湿,收脱肛。

7.《本草汇言》:渗停水,去湿气,敛疮口,固滑脱,止泻痢肠僻,禁崩中淋带。

8.李杲:赤石脂,其用有二,固肠胃有收敛之能,下胎衣无推荡之峻。

9.《本草纲目》:五色脂,涩而重,故能收湿止血而固下。甘而温,故能益气生肌而调中。中者,肠胃肌肉惊悸黄疸是也。下者,肠僻泄痢崩带失精是也。五种主疗,大抵相同,故《本经》不分条目。《别录》虽分种,而性味主治亦不甚相远,但以五味配五色为异,亦是强分尔。赤白二种,一入气分,一入血分,故时用尚之。仲景桃花汤,治下利便脓血者,取石脂之重涩,入下焦血分而固脱,干姜之辛温,暖下焦气分而补虚,粳米之甘温,佐石脂而固肠胃也。

10.《本经》养心气,明目益精,是指精血脱泄之病而言,用以固敛其脱,则目明精益矣。疗腹痛肠僻等疾,以其开泄无度,日久不止,故取涩以固之也。治产难胞衣不出,乃指日久去血过多,无力迸下,故以重以镇之也。东垣所谓胞衣不出,涩剂可以下之,设血气壅滞,而胞衣不出,又非石脂所宜也。

11.《本草求真》:赤石脂与禹余、粟壳皆属收涩固脱之剂,但粟壳体轻微寒,其功止入气分敛肺,此则甘温质重色赤,能入下焦血分固脱,及兼溃疡收口,长肉生肌也。禹余粮甘平性涩,其重过于石脂,此则功专主涩,其曰镇坠,终逊余粮之力耳。是以石脂之温,则能益气生肌;石脂之酸,则能止血固下。至云能以明目益精,亦是精血既脱,得此固敛,始见目明而精益矣。催生下胎,亦是味兼辛温,化其恶血,恶血去则胞与胎自无阻耳。故曰:固肠有收敛之能,下胎无推荡之峻。

参看

  • 《中药学》- 赤石脂
  • 如果您觉得本文对您有帮助,请关注我们,好东西网将持续分享更多生活知识。

    1.《赤石脂》援引自互联网,旨在传递、分享更多网络信息知识,仅代表原作者观点,与本网站无关,侵删请联系站长。

    2.《赤石脂》仅供读者参考,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,对其原创性、真实性、功效性、完整性、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。

    3.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:https://haodonxi.com/zhonyao/7680.html

    赤芍

    赤小豆

    阅读全文
    好东西合作伙伴
    搜索

    好东西

    绿色健康网

    经验功效使用知识物语食谱百科中药问答
    回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