禹余粮
名称:禹余粮
禹余粮
简介
【药 名】:禹余粮
【拼 音】:YUYULIANG
【英文名】:原动物Limonite
【来 源】:为氧化物类矿物褐铁矿的一种矿石。
【功 效】:涩肠止血。
【主 治】:治久泻久痢,妇人崩漏带下,痔漏。
【性味归经】:甘涩,平。①《本经》: "味甘,寒。"②《药性论》: "味咸。"③《纲目》: "性涩。"入脾、胃、大肠经。①《纲目》: "手、足阳明血分。"②《本草新编》: "入脾、胃、大肠。"
【用法用量】:内服:煎汤,3~5钱;成入丸、散。外用:研末撒或调敷。
【用药忌宜】:实证忌服,孕妇慎服。《本草汇言》:"髓虚血燥之病勿用。"
【药物配伍】:①《本草经集注》:"杜仲为之使。畏贝母、菖蒲、铁落。"②《四声本草》:"牡丹为使。"
【别 名】:太一余粮、石脑(《本经》)、禹哀、太一禹余粮(《吴普本草》)、白余粮(陶弘景)、禹粮石(《中药志》)、石中黄子、天师食、山中盈脂、石饴饼、石中黄、余粮石、禹粮土
【处方名】:禹余粮、禹粮石、余粮、煅禹余粮等处方中写禹余粮、禹粮石指生禹余粮。为原药除去杂质和泥土后打碎入药者。煅禹余粮为净禹余粮在无烟火上煅红,趁热置醋中淬酥,捞出晒干入药者。收涩止血功效增强。
【商品名】:禹余粮,禹粮石。以色棕黄、整匀不碎、无杂质者为佳。
【动植物资源分布】:分布很广。药材产河南、江苏、浙江、四川等地。
【药材的采收与储藏】:采挖后去净杂石即可。
【拉丁名】:药材 Limonitum原动物Limonite
【炮制方法】:禹余粮: 拣去杂石,洗净泥土,干燥即得。煅禹余粮: 取净禹余粮,打碎,置坩埚内,在无烟的炉火中煅红透,倒入醋盆内淬酥,捞出,晒干。 (每禹余粮100斤,用醋 30斤)①《雷公炮炙论》: "凡修治,用黑豆五合,黄精五台,水一斗,煮取五升,置瓷锅中,下余粮四两, 煮,旋添,汁尽为度,自然香如新米,捣之,又研万杵,方用。"②《本草蒙筌》: "禹余粮火煅醋淬,复用磁钵重擂,水澄汁清,勿留沙土。"
考 证
:出自《神农本草经》。①《吴普本草》:"太一禹余粮,生太山。上有甲,甲中有白,白中有黄,如鸡子黄色。九月采,或无时。"②《雷公炮炙论》:"凡使禹余粮,勿用石中黄并卵石黄,此二名石真似禹余粮也。其石中黄向里赤黑黄,味淡微跙;卵石黄味酸,个个如卵,内有子一块,不堪用也。若误饵之,令人肠干。""太一禹余粮,看即如石,轻敲便碎,可如粉也,兼重重如叶子雌黄。"③陶弘景: "禹余粮,今多出东阳。形如鹅鸭卵,外有壳重叠,中有黄细末,如蒲黄,无砂者为佳。""今人惟总呼为太一禹余粮,自专是禹余粮尔,无复识太一者。然疗体亦相似,四镇丸亦总名太一禹余粮。"④《唐本草》: "太一余粮及禹余粮,一物而以精粗为名尔。其壳如瓷,方圆不定,初在壳中未凝结者,犹是黄水,名石中黄子;久凝乃有数色,或青或白,或赤或黄,年多变赤,因赤渐紫,自赤及紫,俱名太一,其诸色通谓余粮。今太山不见采得者,会稽、王屋,泽、潞州诸山皆有之。"⑤《纲目》:" 《别录》言禹余粮生东海池泽及山岛,太一余粮生太山山谷,石中黄出余粮处有之,乃壳中未成余粮黄浊水也。据此则三者一物也。生于池泽者为禹余粮,生于山谷者为太一余粮,其中水黄浊者为石中黄水,其凝结如粉者为余粮,凝干如石者为石中黄。其说本明,而注者臆度,反致义晦。晋、宋以来,不分山谷池泽所产,故通称为太一禹余粮,而苏恭复以紫赤色者为太一,诸色为禹余粮,皆由末加详究本文也。寇宗]及医方乃用石壳为禹余粮,殊不察未成余粮黄浊水之文也,其壳粗顽不入药。《庚辛玉册》云:太一禹余粮阴石也,所在有之,片片层叠,深紫色,中有黄土,名曰石黄,其性最热,冬月有余粮处,其雪先消。《云林石谱》云,鼎州祈阁山出石,石中有黄土,目之为太一余粮,色紫黑,礧块大小圆扁,外多粘缀碎石,涤去黄土,即空虚,可贮水为砚。《丹房鉴源》云,五色余粮及石中黄,皆可干末出金色。"⑥《纲目的矿物史料》:"禹余粮是黄或紫色粉末,产生在鹅、鸭卵形的甲壳中,这一甲壳是重重甲错的。和太一余粮的差别,只是一生池泽中,一生在山谷中。就这种形状看来,乃是黄粉末状褐铁矿。这种粉末在褐铁矿的结核中常常看到。笔者曾在山西大同口泉镇的侏罗纪煤系中见到很多。大小不等,打开时层层脱落,层与层间都有黄色或紫色粉末。和上述的形状产况, 完全一样,是褐铁矿的天然粉末。就《本草》上的药理性质来讲,也和代赭石很相近,应该算是一类矿物,都是氧化高铁。褐铁矿本身性质是有很多不相同的地方,可以产生在平地土中,可以产生在池泽中,也可以产生在地层中。这就是苏颂所说的: "图上者全是山石之形,都不作卵状。"图乃是画的产地形状,没有把卵在地层内的形状画出来。"
生药材鉴定
为不规则的斜方块状,一般长6~10厘米,厚l~3厘米,表面淡棕色或红棕色,多凹凸不平,或覆有黄色粉末。断面显深棕色与淡棕色相间的层次,深棕色的部分质坚硬,但可砸碎,砸碎面不整齐而光滑;浅棕色的部分质较松,用指甲可以划动,其黄色粉末极易附着他物。有土腥气,味淡,嚼之无砂粒感。 以整齐不碎、赭褐色、断面显层纹无杂石者为佳。部分溶于盐酸。其溶液显铁化合物的各种特殊反应。显微鉴定: 薄片中主要矿物为水针铁矿,另有石英、长石、碳酸盐、岩屑及粘土质。水针铁矿于反射偏光镜下:呈胶状结构,蜂窝状构造;粒径为0.01mm。反射色为灰色或灰白色。略见有非匀质,双反射微弱。蜂窝空缺部分为粘土质和石英充填。石英、长石、碳酸盐、岩屑于透射偏光镜下,无色透明。棱角状;粒径0.1-0.7mm。
中药化学成分
为沼铁矿(Bog-iron-ore),主要成分大约相当于 Fe2O3.3 H2O,但因夹杂砂石、有机物等之量不同,所含Fe2O3可从20~78%不等;又常含多量的磷酸盐。青岛市售的禹余粮,主要成分为Fe2O3, 又含 Al, Mg, K,Na, PO4等。 主含碱式氧化铁FeO(OH)(褐铁矿)。尚有较多的石英SiO2和赤铁矿Fe2O3并存。含少量锰、铝、钙、镁、磷、钛、钾、钠、碳等元素,有些产品还含少量铅。
中药化学鉴定
取本品粉末0.1g,加盐酸2ml,振摇,静置,取上清液,加硫氰酸铵试液,即显红色。以上反应只能鉴定Fe3+ ,要确切地鉴定本品,最好用X射线衍射法,从衍射图谱上还能得知与本品共存的次要成分。近来有人用X射线衍射法对我国9个产区的禹余粮进行定性、定量分析,用计算机对X射线图谱进行自动检索,并与内存的标准数据库卡片匹配:方法十分简捷,定性结果确切。定量结果与化学分析法对比有一定偏差。
味甘寒。
主咳逆寒热,烦满下(御览有痢字),赤白,血闭,症瘕,大热。炼饵服之,不饥,轻身延年。生池泽及山岛中。
名医曰:一名白余粮,生东海及池泽中。
案范子计然云:禹余粮出河东;列仙传云:赤斧,上华山取禹余粮;博物志云;世传昔禹治水,弃其所余食于江中,而为药也,按此出神农经,则禹非夏禹之禹,或本名白余粮,名医等移其名耳。
各家论述
1.《注解伤寒论》:重可去怯,余粮之重以镇固。
2.《纲目》:禹余粮,手、足阳明血分重剂也。其性涩,故主下焦前后诸病。李知先诗曰,下焦有病人难会,须用余粮赤石脂。《抱朴子》云,禹余粮丸日再服,三日后令人多气力。
3.《本草汇言》:禹余粮,养肺金,固大肠之药也。凡属水土不和,清浊混乱诸疾,用之奏效。
4.《长沙药解》:禹余粮止小便之痛涩,收大肠之滑泄。《伤寒》禹余粮丸,治汗家重发汗,恍惚心乱,小便已阴痛者,以发汗太多,阳亡神败,湿动木郁,水道不利,便后滞气梗涩,尿孔作痛,禹余粮甘寒收涩,秘精敛神,心火归根,坎阳续复,则乙木发达,滞开而痛止矣。赤石脂禹余粮汤用之治大肠滑脱,利在下焦者,以其收湿而敛肠也。
5.《本草求真》:禹余粮功与石脂相同,而禹余粮之质,重于石脂,石脂之温,过于余粮,不可不辨。
选方
①治伤寒服汤药,下利不止,,心下痞硬。服泻心汤已,复以他药下之,利不止。医以理中与之,利益甚。理中者,理中焦,此利在下焦:赤石脂一斤(碎),禹余粮一斤(碎)。上二味,以水六升,煮取二升,去滓,分温三服。(《伤寒论》赤石脂禹余粮汤)②治冷劳,大肠转泄不止:禹余粮四两(火烧令赤,于米醋内淬,如此七遍后,捣研如面),乌头一两(冷水浸一宿,去皮、脐,焙干,捣罗为末)。上药相和,用醋煮面和为丸如绿豆大。每服食前,以温水下五丸。(《圣惠方》神效太乙丹)③治女人漏下,或瘥或剧,常漏不止,身体羸瘦,饮食减少,或赤或白或黄,使人无子者:牡蛎、伏龙肝、赤石脂、白龙骨、桂心、乌贼骨、禹余粮各等分。上七味,治下筛。空心酒服方寸匕,日二。白多者加牡蛎、龙骨、乌贼骨,赤多者加赤石脂、禹余粮,黄多者加伏龙肝、桂心,随病加之。(《千金方》)④治妇人带下:白下,禹余粮一两,干姜等分;赤下,禹余粮一两,干姜半两。上禹余粮用醋淬,捣研细为末。空心温酒调下二钱匕。(《胜金方》)⑤治肠气痛,妇人少腹痛:禹余粮为末,每米饮服二钱,日二服。(《卫生易简方》)⑥治咳嗽则大肠遗矢者:禹余粮、赤石脂各等分。总和,以黑豆煮过,为极细末。每服二钱,白汤调服。(张元素)⑦治大风疠疾,眉发秃落,遍身顽痹:禹余粮二斤,白矾一斤,青盐一斤。为末,罐子固济,炭火一秤煅之,从辰至戌,候冷,研粉,埋土中,三日取出,每一两入九蒸九曝炒熟胡麻末三两。每服二钱,荆芥茶下,日二服。(《圣惠方》)⑧灭瘢痕:禹余粮、半夏等分。末之,以鸡子黄和。先以新布拭瘢令赤,以涂之勿见风,日二。(《千金方》)
参看
如果您觉得本文对您有帮助,请关注我们,好东西网将持续分享更多生活知识。
1.《禹余粮》援引自互联网,旨在传递、分享更多网络信息知识,仅代表原作者观点,与本网站无关,侵删请联系站长。
2.《禹余粮》仅供读者参考,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,对其原创性、真实性、功效性、完整性、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。
3.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:https://haodonxi.com/zhonyao/2612.html